党建宣传

您的位置: 首页 党建宣传党风廉政廉洁文化详细

勤能补拙

发布时间:2023-06-27本文来源: 纪检室

“勤能补拙”出自白居易《偷闲走笔题二十四韵》:“候病须通脉,防流要塞津。救烦无若静,补拙莫如勤。”

宝历元年(825年),白居易应唐敬宗之命赴任苏州刺史。他夜以继日埋首于政务,在给朋友的信中仍自谦生来笨拙,怕担当不起苏州刺史这样的重任,除了用勤奋来弥补,没有其他办法,足见其对职责和百姓的敬畏。

《说文解字》注:“勤,劳也。从力、堇声。”本义指劳累,劳苦,现多指主观勤奋努力。“拙,不巧也。从手,出声。”本义指笨拙,不灵活,现多指客观天资不足,也指因后天惰性等产生的缺点或问题。“勤能补拙”充分阐释了发挥主观能动性,推动人与事物发展进步的道理。

“勤”被先贤奉为塑造自我、完善自我,实现经世济民理想的修身路径。宋濂在《送东阳马生序》中一言以蔽之:“盖余之勤且艰若此”,生动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、饥寒奔走之苦,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,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,主要在于主观努力,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,勉励后生通过刻苦勤读增长才学。

古语常讲:“勤以立身”,不仅求学要“勤”,修身严己各方面都要“勤”。宋代《官箴》强调:“当官之法,唯有三事:曰清、曰慎、曰勤。”“勤”为先贤做官必备法则之一。面对外界诱惑腐蚀,必须勤掸“思想尘”、多思“贪欲害”、常破“心中贼”,以内无妄思确保外无妄动。

先贤圣哲践行“修齐治平”均离不开“勤”。对于个人而言,“勤”是安身立命之本;对于一国而言,“勤”是长治久安之道。周恩来总理在《一生之计在于勤论》中写道:“勤则一生之计定矣;人人能勤,则一国之事定矣。”

“勤”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、长盛不衰的前提条件,历史上因骄奢淫逸、不思进取而导致人亡政息的例子不胜枚举。因此有“犹以玩物为戒,特申勤民之旨,以垂训焉”“且夫王事固未有不始于忧勤,而终于佚乐者也”等良言,劝谏为政者勤于政事,切勿玩物丧志、沉湎逸乐。《左传·僖公二十八年》写道:“令尹其不勤民,实自败也。”杜预旁注:“尽心尽力,无所爱惜为勤。”楚国令尹不为老百姓着想,不肯为民众尽力,交战中失败是必然的。只有为民事而尽心尽力,才称得上是真正的“勤”。当前,我们纠治享乐奢靡之风,力戒“庸懒散浮拖”,就是要形成积极担当、勤政作为的良好氛围。

古人云:“天道酬勤。”要想成就惊天伟业,不可能一蹴而就,更没有捷径可走。古有愚公移山、精卫填海,今有塞罕坝人把荒原变林海,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克服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,就是靠艰苦奋斗。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,面对复杂的内外部环境,我们坚持“勤”字当头,始终保持朝乾夕惕、宵旰忧勤的精神状态,就能逢山开道、遇水架桥,创造一个又一个新的奇迹。

(来源:《中国纪检监察报》2023年6月16日第7版)


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

勤能补拙
官方微信
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
订阅号
订阅号 订阅号
党建之窗
党建之窗 党建之窗